Google AdSense Crosscol

唐朝 vs 吐蕃 (四) - 金城公主篇

Views since 2020-01-25
從使者往來看唐蕃關係

上一篇:唐朝 vs 吐蕃 (三)  唐蕃使者往來

四、唐蕃關係

中原王朝自秦統一天下之後,歷朝歷代之帝王總有四、五百人之多,但能稱為英明之君者則不多,無論以何種標準篩選,唐太宗李世民總能入選為英明之帝王,與唐太宗同時代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或作松贊剛布,但兩《唐書》則作棄宗弄讚),也屬不世出之英明令主。

雙方均將其所統治之國家帶往強盛狀態,碰撞在所不免,但唐太宗以和親方式,使唐蕃免於大規模衝突,和親之後,在唐太宗有生之年及高宗嗣位之初,唐蕃關係可說是至為融洽。

高宗初立,松贊干布曾致書唐長孫無忌等稱:

天子初即位,若臣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

但是自高宗之後,唐與吐蕃之關係漸生磨擦,吐蕃以其強大之兵力,向西域擴張,而西域原為唐之勢力範圍,且設有安西四鎮,以統轄廣、狹義之西域,吐蕃強行進入西域,唐蕃乃處於緊張狀態。

從兩《唐書》所載唐、蕃使者往來時有被對方留置不遣情形,這在今日看來誠屬不可思議之「外交」行為,但在古代則為極平常之事,此為唐蕃使者往來可注意者一。

吐蕃似乎很注重會盟,多次所派赴唐使者都會要求會盟,總是希望透過新盟約取代既有之盟約,其所以如此者,當然希望在新盟約中能得到較多之利益,此種談判技巧,吐蕃政治人物固優為之,而唐所派會盟使,往往視會盟為畏途,因此會盟結果,唐方往往「吃虧」,此為可注意者二。

按唐蕃會盟始於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705年),而終於穆宗李恆長慶元年821年),前後共有八次之多,換言之唐蕃在一百一十六年中705821年)曾經損失了八次國家利益。

會盟時如此,一般所派之使者,也往往沒有站在國家高度上,有時師心妄為,使國家蒙受損失,且埋下無窮後患。

如中宗李顯時,吐蕃派使入唐請婚,中宗以雍王李守禮之女為金城公主,嫁吐蕃贊普棄隸蹜贊。

朝廷在考慮應派何人充送公主入蕃之使,當時中宗初考慮派侍中紀處訥為送公主入蕃使[20],中宗對紀處訥說:
昔文成公主出降,則江夏王送之。卿雅識蕃情,有安邊之略,可為朕充吐蕃使也。[21]

中宗既已如此說,紀處訥只得拜謝,但事後一想自己以侍中之尊充當入蕃使深不值,於是以不暗邊事固辭。

中宗又以中書侍郎趙彥昭為護送金城公主入蕃使[22],趙彥昭恐一旦「外放」,將失去朝廷重臣之位,於是託安樂公主密奏辭去充入蕃使,最後以左衛大將軍楊矩為使送金城公主入吐蕃。

可見唐廷大臣視入蕃為畏途,能託辭推卸者,則盡力推辭之,因此入蕃使者多非真正有心從事邊政(或稱之為外交)工作者,以是多以敷衍塞責態度,但求儘成完成「任務」返回內地。

楊矩既奉命,只得上路,既送公主入蕃後,之前朝廷曾以楊矩為鄯州都督(註),吐蕃遣使厚賄楊矩,便向楊矩要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

(註)鄯州,北魏初為鄯善鎮,考其地望,在今青海西寧、樂都一帶,唐武德二年復稱鄯州。按中國有一習慣,常將境外地名,移稱到境內,以示其疆域之廣,鄯善原為樓蘭,在今新疆羅布泊西南,為西域一小國,漢時將之改稱鄯善,北魏力量並未到達鄯善,但將此一名稱移植於今青海西寧、樂樂一帶,以示其聲威遠及西域;同樣情形在今甘肅敦煌東北之河,命名為疏勒河,而疏勒一地,實在今新疆西南部之喀什,鄯州地近吐蕃,楊矩與吐蕃應已有所往來

這個楊矩既受賄賂於前,又不知土地乃國家之根本,寸土尺地都不可割讓,須知早於楊矩約九百年之匈冒頓單于,即單于位初期,東胡向之索要寶馬、美人,均慷慨予之,當東胡第三度向冒頓討要兩國間不能居人之棄地「甌脫」時,冒頓以「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史記》、《漢書》均載有此事),遂發兵伐東胡,大勝之。

而楊矩見不及此,竟向朝廷上奏可予之,吐蕃既得到九曲之地,以其地水豐草美,可以作「頓兵畜牧」的基地,且又接近唐境,等於為吐蕃提供一個向東進掠的前哨站,唐蕃從此多事。

從此可見派遣使者是一件極為重要之事。從兩《唐書》看,其所派之入蕃使,似乎都未經過慎重挑選。

從兩《唐書.吐蕃傳》看,自唐高宗之後,唐、蕃關係及使者往來雖然極為綿密,但關係已不甚融洽。而吐谷渾在唐、蕃關係中居於關鍵性地位。

按吐谷渾統治階級係遼東鮮卑慕容部,約在西元四世紀初,慕容廆與其庶兄吐谷渾,因部屬鬥馬失和,吐谷渾因率其所部七百家(一說一千七百家)西徏,到今青海、寧夏、甘肅一帶,威服當地諸羌。

傳至其孫時,遂以吐谷渾為名,建立地方性政權,此一政權具有極大韌性,常依違於各強國之間,而未被消滅。

強盛時勢力曾達西域東端,隋煬帝時曾強力掃蘯吐谷渾,使其元氣大傷,而隋朝又未曾移民實邊,以致吐蕃崛起後,北上青海能輕易擊破吐谷渾,而與唐接壤。

向者論唐蕃關係時,幾無人提及吐谷渾因素,此處姑且提及,以供參考;設若吐谷渾稍具實力,足以抵擋吐蕃之北上,則唐與吐蕃之間有一緩衝,唐蕃之間則不易發生衝突。

又設若隋煬帝大破吐谷渾後,能移民實邊,形成一股力量,又或唐楊矩能堅守土地乃國之根本,不將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情況也會改觀。

然而這一切都屬後來的「先見之明」,已然於事無補,當吐蕃既戰勝吐谷渾(吐谷渾內徙唐境),又得九曲之地,為其向西域發展,提供有利之前進基地。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大將李靖大破北突厥(按即東突厥,以其在唐之北方,故唐代文獻稱之為北突厥),漠南之地遂成為大唐屬地,適西突厥內亂平定,共推肆葉護為可汗。

當吐蕃獲得今青海之地時,等於向天山南路打開一條通路,西元644年時(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吐蕃大軍已消滅于闐南面的大羊同國,而與于闐接壤,不過其時唐與吐蕃仍相處融洽,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出兵西域時,還曾徵調吐蕃兵助唐平定西域,唐太宗在發兵詔書中稱:

又遣吐蕃酋長,逾玄菟而北臨,步搖指吐谷渾,以其戴步搖冠,而稱之步搖)酋徒,絕昌海而西騖。[23]

而《資治通鑒》卷一九八也載此事,稱太宗「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連兵進討。」此當為吐蕃兵首度出現西域,既然為唐出兵西域,親見西域各綠洲之兵力並不強大,但物產豐盛,乃啟其覬覦西域之野心。

唐太宗末年及高宗初期之在西域用兵,乃是討伐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及平定阿史那賀魯之叛,獲勝之後,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在西域設了大批都督府州。

但西域並未因此平靜,西突厥餘種彼此內戰不已,唐派海道行軍總管蘇海政率軍討龜茲,昆陵都護阿史那射彌與蒙池都護阿史那步真均率其所部會同前往。

但因阿史那步真與阿史那射彌有宿怨,乃誣告阿史那射彌謀叛,蘇海政未加細查即誅殺阿史那射彌及其所部之酋長,其中鼠尼施、拔塞干二部遁逃,蘇海政率軍追討,平定鼠尼施、拔塞干之後,「軍還,至疏勒南,弓月部復引吐蕃之眾來,欲與唐兵戰,(蘇)海政以師老不敢戰,以軍資賂吐蕃,約和而還。」[24] 至是,吐蕃見唐在西域之軍力並不強大,可以介入西域。

在上引《資治通鑒》中有「弓月部復引吐蕃之眾來」,顯見弓月部與吐蕃早已有「溝通管道」,始有「復引」之說。

此也可證吐蕃之向西域乃在擊破吐谷渾,復得九曲之地之後,自是吐蕃與唐爭奪于闐展開競逐,新興之少數民族武力,向來銳猛,復得當地弓月等部族以為內應,于闐處境危殆,高宗龍溯二年663年),唐安西都護高賢發兵出擊弓月,以救于闐[25],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疏勒與弓月又引吐蕃軍入侵于闐,唐西州都督崔智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等率兵救于闐。

兩年後,唐所冊立之蒙池都護阿史那步真去世,等於削弱唐對突厥各部之控制,如是則為吐蕃進入西域剷除了障礙,唐在西域之勢力漸落於吐蕃之後(吐蕃與唐競逐西域,本身即可成一篇專文,且非本文重點,從略)

吐蕃既壯盛,成為唐廷四大邊患之一(指突厥、吐蕃、回紇、南詔)。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唐發大兵討吐蕃,次年,以李敬玄鎮守洮河並兼安撫大使,與吐蕃戰於青海,唐軍大敗,賴右領軍黑齒常之率敢死之士五百人夜襲吐蕃營,吐蕃因之潰亂,於是始引兵而退。

李敬玄乃收餘眾還鄯州,再往劍南募兵,於茂州之西南築安戎城(茂州地當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一帶),以防禦吐蕃。

但不久有羌族為吐蕃嚮導,攻陷安戎城,由是吐蕃盡有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今甘肅省武威)、松(今四川松潘)、茂、雋(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等州相接,西陷龜茲等唐所設安西四鎮,論其疆域之廣,幾乎與唐相埒,國勢之盛,自魏晉以來「西戎」所未曾有者。

西元680(唐高宗調露二年,是年改元永隆,也作永隆元年),文成公主死,唐蕃關係更陷入低潮,但吐蕃內部也陷入不安定狀況。

西元703(武周長安三年),吐蕃南境諸部皆叛,贊普親征,次年,贊普死於軍中,諸子爭立,久而不決,最後其國人立其幼子,年僅七歲之棄隸蹜贊(或作棄隸縮贊,墀得祖敦)。

707(唐中宗景龍元年),贊普之祖母遣使入唐通好,並為其孫請婚,中宗以所養雍王李守禮之女為金城公主妻之。

中宗景龍三年709年),吐蕃遣其大臣尚贊吐等來迎公主(具事詳上節),贊普別築城以居之,此際唐蕃關係似已好轉,但此僅為吐蕃內部不穩以請和親為手段,實則仍懷異志,從厚賄楊矩,索討九曲之地作為進軍西域乃至中原之橋頭堡,楊矩不知「地緣政治」,竟然奏請予之,從此吐蕃與唐競逐西域,一如本節所述。

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林甫為相,按之前朝廷有出將入相之傳統,凡在外立有軍功者,往往可以入朝為相。

李林甫欲久居相位,乃向玄宗建議,以胡將善於戰,以之為邊境州郡節度使,必可阻止四夷入侵,實則李林甫真正用意在於胡將黜於翰墨,不可能入朝為相。

如是自然可以長期為相,不料玄宗居然採納其議,一時大量起用胡兵番將,若安祿山、哥舒翰、夫靈蒙詧、高仙芝……等。

其中以安祿山最為黠慧,屈意承旨,以討玄宗與楊妃之歡心,實則包臨禍心,且開元二十多年天下承平,以致天寶以來耽於逸樂,失警惕之心,終於有安史之亂,兩京失守,玄宗入蜀,肅宗自立於靈武,大唐盛世從此不再,藩鎮割據逐成常態,自是之後,唐、蕃關係益趨緊張,數年之間,鳳翔之西,邠州之北(邠音賓,原作幽,以其形類幽,遂收作邠,其地約當今陝西彬縣)盡為吐蕃所掠占,堙沒者數十州。

如代宗李豫廣德二年763年),吐蕃入大震關(註),取唐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隴右河西之地盡入於吐蕃,唐廷竟為之束手。

(註)
大震關 - 今陝西隴縣西隴山下。
在此順便一提,隴山界於陝甘之間,因此隴西乃指甘肅東部,因甘肅簡稱隴,遂有人誤以隴西乃指甘肅西部,實則甘肅西部稱河西,此雖是題外,仍頗值一提

更一度攻入長安,留軍十五日,聞郭子儀大軍且至,始退出長安,唐蕃關係之惡劣於焉可見。

此後唐、蕃關係始終處於時和時戰之中,從上節表列雙方使者往來,可知詳情,於此不贅。






[20]  侍中,奏時置,本為相邦屬吏,以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故稱侍中,兩漢沿置,東漢時侍中為有品秩之左右近臣,魏晉以後實際上已等同宰相,唐時成為門下省長官,地位極高。
[21]  見舊《唐書》、《吐蕃傳上》
[22]  中書侍郎為中書省副長官,隋初改為內史侍郎,唐武德恢復原名,等同宰相。
[23]  見《冊府元龜》卷九八五《外臣部.征討》
[24]  見《資治通鑒》卷二○一,另兩《唐書.突厥傳》、《唐會要》卷九四,均載有此事。
[25]  見《新唐書.高宗紀》,另《資治通鑒》卷二○一,也載此事。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