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匈奴史, 當然要從族源說起, 匈奴雖然曾打入西方世界,
但是西方史料對於匈奴早期事略都沒有記載,
所幸漢文文獻或史料倒是記載了不少匈奴歷史,《詩經》中就至少有六首提到與匈奴有關的事情,
其中三首明白點出匈奴早期的稱號為「玁狁」,
這三首分別是〈采薇〉、<六月〉及〈出車〉:
<采薇>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日歸日歸, 歲亦莫止。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不遑啟居,
玁狁之故。...... 駕彼四牡, 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四牡翼翼, 象弭魚服,
豈不日戎, 玁狁孔棘。
<六月>
六月棲棲, 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 載是常服, 玁狁孔熾, 我是用急, 王於出征,
以匡王國。...... 四牡脩廣, 其大有顒, 薄伐玁狁, 以奏膚公。...... 玁狁匪茹,
整居焦穫, 侵鎬及方, 至於涇陽。織文鳥章, 白旆央央, 元戎十乘,
以先啟行。戎車既安, 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 既佶且閑。薄伐玁狁, 至於大原,
文武吉甫, 萬邦為憲。
<出車>
王命南仲, 往城於方, 出車彭彭, 旂旐央央。天子命我, 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
玁狁於襄。...... 喓喓草蟲, 趯耀阜螽, 未見君子, 憂心忡忡, 既見君子,
我心則降。赫赫南仲, 薄伐西戎。春日遲遲, 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 采蘩祈祈,
執訊獲醜, 薄言還歸, 赫赫南仲, 玁狁於夷。
這幾首詩, 經考證大約是詠西周宣王時和匈奴作戰的事,
按宣王大約西元前八二七年到西元前七八二年的西周君主,
可見這時匈奴的力量已經強大到可威脅西周了。
之後, 東周戰國時代的韓、趙、魏都和匈奴接壤, 為了防禦匈奴因此築長城,
可惜這時代的史書並沒有提及匈奴族的來源, 一直到西漢司馬遷寫《史記》時,
才把傳說中關於匈奴的族源以及匈奴的軍政制度、社會習俗等作系統的記載。但是,
《史記·匈奴列傳》所記的匈奴族源和《史記·五帝本紀》所記載的内容有所矛盾,《史記·匈奴列傳》對於匈奴族的來源,
有這麼一段記載:「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維。」
東漢時, 班固著有《漢書》, 也引用這段史料, 唐代 (西元六一八 ~ 九〇七年)
史學家顏師古在注《漢書》, 對「淳維」的解釋為:「以殷時始奔北邊。」三國
(約二二〇 ~ 二八〇年) 時,
孟康著《漢書音義》更進一步明白指出淳維是「匈奴始祖名」。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也稱:「淳維以殷時奔北邊。」但這些學者都只是根據《史記》的記載信筆而書,
並沒有提出任何有力的證據。
其後樂彥《括地譜》更誇張的作了以下的析論:「夏桀無道, 湯放之鳴條,
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 避居北野, 隨畜移徙, 中國謂之匈奴。」
如果這個說法能夠成立, 那麼對照上述史料, 往北移的淳维就是粥, 即為匈奴,
且匈奴是夏禹子孫的後代。而傳說中夏禹的父親是鯀, 鯀是顓頊的兒子,
顓頊的父親是昌意, 昌意又是黄帝的兒子。如果這一系列傳說成立的話, 獯粥 (匈奴)
也就成了黃帝的後代。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 同樣是《史記》, 在 <五帝本紀>
中對黄帝出身與他的功勛是這樣子描述的:「黄帝者, 少典之子, 姓公孫,
名曰軒轅。·⋯ 東至於海, ⋯⋯ 西至於空桐, ⋯⋯ 北逐葷粥, 合符釜山。」
這裡的「葷粥」, 據《史記索隱》說:「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 亦曰熏粥,
夏曰淳維, 殷曰鬼方, 周曰玁狁, 漢曰匈奴。」
從這段話看來, 黄帝時就曾和匈奴的祖先葷粥作戰,
這個民族在夏代稱淳維。這下真相大白,
匈奴絕不可能是黄帝後代。且匈奴在夏代稱淳維,
當然也不可能是夏桀的後人。所以《史記·匈奴列傳》對匈奴族源的說法,
是不可採信的, 只是歷來漢人史家基於熱愛華夏的心理, 仍然採信這個錯誤的說法,
例如近代學者呂思勉在他所著的《秦漢史》中仍然說:「《史記》曰『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維』, 固無確據, 然繋世所傳, 多非虚罔,
讀先秦史可見。文化恒自一中心傳播於其四面; 文明民族中人, 入野蠻部落,
為之大長者; 尤僂難悉數。則《史記》此語, 雖不能斷其必確, 亦無由斷其必誣,
此固無足深論, 然匈奴文化受諸中國者甚多, 則彰彰矣。」
匈奴不可能源於黄帝後裔, 不能只因為匈奴擷採了些漢人的文明,
就堅持《史記》之說「亦無由斷其必誣」。
雁門關 - 位於中國山西省代縣西北的雁門關, 是西漢時漢匈的交界處 |
<下一篇: 匈奴的族源(一)西方史籍論匈奴>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