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Crosscol

匈奴帝國 - 北匈奴的遷徙 -「上帝之鞭」阿提拉

Views since 2020-01-25
提到入侵歐洲的北匈奴, 總不免要提到有「上帝之鞭」稱號的阿提拉, 可是在中文史料裡,幾乎都沒有任何和他有關的記載 。然而在歐洲或西洋史上, 他卻是極具名聲的人物, 在歐洲民間口耳相傳中, 更充滿了傳奇性, 但無論是歷史文獻或民間傳說, 可信度都不太高。

根據民間傳說, 阿提拉應該是身材偉岸, 雄姿英發的糾糾漢子, 然而文獻記載卻正好與此相反。據西方史家海斯 (Canrlton J. H. Hayes)、穆爾 (Parker Theomas Moon) 及魏蘭 (John W. Wayland) 合著的《世界通史》對阿提拉的形容:「他 (指阿提拉,以下同) 也像其他匈奴人一樣, 身材矮而瘦, 但他卻具有一個異乎常人的寬大肩膀。他的頭部極大, 扁平鼻, 銳利的黑色雙目, 彼此分開得極寬, 他的頭髮是一種粗糙的黑髮, 也有一些稀疏的鬍鬚。他的面目猙獰可憎, 而貪心特盛, 他自負而且迷信, 狡猾而勇敢, 他精於戰術, 在外交方面也會作相當的運用。他是一個殘暴的征服者, 他的目的便是擄掠和破壞。由於他和他的族人如此凶暴殘忍, 所以羅馬人和日耳曼人都共同送給他一個諢名『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這一段對阿提拉跟匈奴人的描繪, 與前面提到史家喬丹斯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世界通史》一書的描繪雖然也帶有許多負面、主觀的成分, 但也有一些正面、客觀的字眼, 像是「勇敢」、「精於戰術」、「外交方面也會作相當的運用」等,較之喬丹斯顯然較客觀與全面。

自匈奴入侵歐洲後,「上帝之鞭」幾乎成了匈奴的代名詞。如果再細看喬丹斯對阿提拉的描繪,就知道他對阿提拉的描述有多偏頗:「他 (指阿提拉,以下均同) 降生到世界便是要震撼各國,他是各地的災星,有關於他的謠言便可使全人類膽戰心。他走路姿態高傲,眼珠滾滾轉動,以致他高傲的樣子處處表現於他的動作之中。」(見威爾‧杜蘭所著《世界文明史》第十一冊,頁五十八)

至於阿提拉究竟是什麼長相,可能以上兩種描繪都不對。不過,阿提拉的長相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麼。
匈奴人自多瑙河、萊茵河北岸,把東哥德人趕到南方,進入羅馬帝國時,占據了今天匈牙利平原,而且定居了下來,更進而以此為中心,向中歐前進。到了西元五世紀前半葉,匈奴勢力大盛,西方史家稱之為阿提拉王朝。

阿提拉王朝的創始者是奧克塔兒 (Oktar) 及路阿兄弟二人,奧克塔兒的事蹟已經無從查考,只知道他在跟布根第人作戰時,戰死萊茵河畔。奧克塔兒死後,由路阿繼承匈奴的領導人,在西元四二二年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 及四二六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曾進擊東羅馬帝國。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 (Theodosius II)懾於匈奴的聲勢,每年向匈奴進貢金幣三百五十鎊,而且封路阿為上將軍。

幾年之後,又向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境內的伊斯坦堡) 進攻,東羅馬朝廷的眾臣向皇帝建議引渡逃犯及邊區等協定。狄奧多西二世便遣使向路阿交涉,希望能得到一個比較和平的解決方式。西元四三四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一年),當東羅馬使者到達北匈奴王帳時,路阿已經駕崩了,由他的姪子伯勒達跟阿提拉共同統治匈奴,於是匈奴藉口現在是二個國王在位,所以每年進貢的金幣也要加倍,也就是說要付七百鎊,並且口氣強硬地說,如果不接受這條件,就只好訴諸武力。東羅馬使者深知狄奧多西二世一心只想求和,縱然受到再大的屈辱也沒有關係,於是就接受了匈奴所提每年進貢七百鎊金幣的條件。

匈奴當時雖然是由兩個人共同執政,但實權操之於足智多謀而又驍勇善戰的阿提拉手中,伯勒達成為一個空有王位但無足輕重的人,也因此歷來文獻幾乎都沒提到他,如果跟赫赫有名的阿提拉相較,就像螢火之對日月。

西元四四四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伯勒達殂,據《世界文明史》推測,是阿提拉下的毒手,於是匈奴正式進入阿提拉統治時代。當時阿提拉王朝統治多瑙河以北,自頓河到萊茵河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的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波蘭跟俄羅斯的一大部分,疆域之大,不讓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專美於東方,如果以當年的世界強權而言,超級強國大概只有匈奴跟北魏兩個了,東、西羅馬跟中國的南朝宋,都不能相比。

阿提拉和當時其他游牧民族征服者有很大的區別,阿提拉善於運用謀略,更甚於運用武力。匈奴族原為多神的泛靈信仰,就是一般文獻所說的薩滿教,阿提拉運用族人的信仰,將他的君權統治神格化,而且有意讓他的殘酷手段向外傳播,使未來的敵人心驚膽戰,為下一次戰爭奠定下勝利基礎,可以說是善於操弄心理戰跟宣傳戰。所以白種的日耳曼民族把阿提拉跟匈奴人稱之為「上帝之鞭」或「上帝的災害」,對他的善於運籌帷幄感到恐懼萬分。

西元四四七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 匈奴攻進色雷斯 (Thrace,今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交界處)、塞沙利 (Thessaly,今希臘中北部) 及塞西亞 (Scythians,即南俄草原) 時,洗劫七千多座城市,擄獲好幾千人以之為奴隸,並且把擄來的婦女分配給匈奴士兵為妻。從此在歐洲展開幾個世代的民族混合。可以斷言今天歐洲人中擁有匈奴血胤的所在多有,有許多匈牙利人更以自己擁有匈奴血統為榮,純粹的匈奴人也因此而消失了。這情形跟鮮卑族拓跋氏的北魏一樣,雖然統治北中國一百多年,到了隋、唐之後,連鮮卑這個名詞都消失,更不用說純粹的鮮卑人了。

西元四四八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阿提拉更以極大的聲望逼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簽訂屈辱的條件, 把每年貢金從七百鎊提高二千一百鎊, 並且立刻要支付積欠的六百鎊。為了支付這筆龐大的貢金, 東羅馬帝國國庫因之空虛, 財政陷入破產危機, 只得擴大徵稅, 很多東羅馬貴族將妻女的首飾變賣, 以供進貢之用。東羅馬帝國對匈奴的進貢感到難以應付, 但是在匈奴強大武力威脅下, 又不敢不付。在這進退兩難之時, 竟然異想天開, 派了刺客冒充使者, 進謁阿提拉, 想伺機暗殺阿提拉, 認為只要阿提拉一死, 就可以賴債不付了, 只是這項暗殺計畫被阿提拉識破了。這下狄奧多西二世惶惶然向阿提拉認罪, 請求赦免, 並且付上為數極多的賠償金, 阿提拉才赦免了狄奧多西二世。

西元四五〇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 狄奧多西二世駕崩, 由元老推派馬西安 (Marcian) 繼位為東羅馬皇帝。馬西安一改以往畏戰的屈辱作法, 採取強硬的外交手段, 並且改組軍隊, 以鞏固國防。而阿提拉也發現東羅馬帝國已經國庫空虛, 民窮財盡, 縱然再度攻打, 就算勝了, 也搜刮不到多少財物, 所以就把掠奪的方向作了調整。游牧民族的一再向外擴張,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掠奪, 既然東羅馬已經搾不出財物, 當然就把目標轉向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權臣艾提, 早些年曾經被送到北匈奴作為人質, 所以熟識阿提拉, 這時艾條斯成為西羅馬的權臣, 暫時維持了一段和平, 但當阿提拉無法再從東羅馬帝國搾取財物時, 還是找了一個奇怪的理由, 作為攻打西羅馬的藉口。

當時的西羅馬皇帝是瓦倫丁尼安三世 (Valentinian III), 他有一個妹妹荷若尼亞 (Honoria), 因為被大臣誘拐而被放逐到君士坦丁堡。荷若尼亞為求逃走不惜採取任何手段, 於是派手下把一枚戒指送到阿提拉那裡, 意在向阿提拉求援。但是阿提拉將之解讀為荷若尼亞向他求婚, 並以此向西羅馬帝國要求將帝國的一半作為嫁妝, 西羅馬當然不肯答應, 這就成了阿提拉攻打西羅馬的藉口。

西元四五一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阿提拉親率五十萬大軍向萊茵河挺進, 沿途洗劫特里爾 (Trier, 今德國西部) 及梅斯 (Metz, 今法國東北) 兩城, 屠殺當地居民。整個高廬就臣服於匈奴鐵蹄之下, 並稱阿拉提的到來為神的鞭笞, 意思是說上帝藉匈奴之手以鞭笞懲罰他們行為腐敗, 與誓言潔身自愛不符。
阿提拉入侵歐洲路線圖
在這次危機中, 西哥德年邁的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 (Theodoric I) 率軍援助西羅馬帝國, 雙方在特瓦爾 (Troyes, 今法國東北) 附近卡塔勞尼亞 (Catalaunian) 大戰一場, 戰況之激烈可以說是腥風血雨, 是歐洲史上空前的大戰役, 據傳有十六萬二千人陣亡, 狄奧多里克一世也在戰場上身亡。這一戰阿提拉沒有打贏, 不過他在撤退時卻是井然有序, 顯然實力並沒有受到太大損失。西羅馬帝國雖表面上看來打了勝仗, 但是卻是疲憊不堪, 再加上指揮不統一, 所以也未乘勝追擊。

西元四五二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 阿提拉捲土重來, 這次是以今日義大利為目標。首遭戰火洗禮的是阿奎萊亞 (Aquileia, 今義大利北部) 城, 匈奴為一洩去年之忿, 把這座城徹底毀滅了。接著, 繼續進攻維羅那(Verona, 今義大利北部) 與威欽察 (Vicenza, 今義大利北部), 這兩座城可能沒有作出太大的抵抗, 所以沒遭到屠城的厄運。然後進攻帕維亞 (Pavia, 今義大利北部) 及米蘭 (Milan, 今義大利北部), 這兩座城則以獻出大量財物, 換得不受騷擾的待遇, 至此匈奴通往西羅馬帝國中心的道路已經暢然無阻。
東羅馬皇帝馬西安繼位後,停止對匈奴進貢,導致匈奴軍進犯義大利北部 。匈奴首領阿提拉於是在西元四五二年,率匈奴入侵義大利 。 

西羅馬大將艾提手下並沒有多少軍隊, 根本無法抵擋阿提拉的大軍。只是阿提拉在波 (Po) 河稍作停留, 就這樣給了瓦倫丁尼安三世逃走的機會, 並派基督教教皇利奧一世 (Leo I) 跟由兩個元老院元老組成的代表團去見阿提拉。雙方談判的內容如何, 由於文獻都沒有記載, 所以無從臆測, 只是談判後阿提拉就撤軍了, 這或許是代表團承諾贈送多少財物作為匈奴撤軍的條件; 也或者聽說東羅馬援軍即將到來, 加上匈奴部隊發生瘟疫, 糧草也不充足, 所以撤軍。但是真正的原因為何? 到目前仍是一個解不開的謎。
十六世紀壁畫, 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義大利畫家拉斐爾 (一四三八至一五二〇年) 所繪。描繪西元四世紀時, 匈奴在阿提拉的帶領下, 準備進攻義大利, 被教皇利奧一世勸阻的場景。
阿提拉在撤退時越過阿爾卑斯山, 返回設在今匈牙利的牙帳, 這時他聲稱除非西羅馬將荷若尼亞嫁給他, 否則要在第二年春天再度進兵義大利。只是不久後他就娶了布根第公主伊爾迪科 (Ildico) 為妻, 儘管阿提拉已經有很多都是具有羞花閉月之姿, 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貌妻子, 可是伊爾迪科這位金髮美女, 最得阿提拉的寵愛。在新婚之夜, 嗜愛喝酒的阿提拉更是狂飲美酒, 一直到深夜。只是到了第二天, 寢宮裡出奇的安靜, 引起侍衛的懷疑, 雖然不敢直接叫醒阿提拉,卻故意在寢宮外大吵大鬧,希望透過吵鬧聲喚起阿提拉,然而不管外面如何喧囂吵雜, 裡面依然靜悄悄。侍衛也覺得太不尋常,只得硬著頭皮闖進寢宮看個究竟,可是映入眼簾的景象讓他們嚇呆了,只見阿提拉直挺挺躺在床上,嘴角還流著血,呼吸都沒有了,身上毫無外傷,而那位金髮美女伊爾迪科坐在床邊,用面紗捂著臉不停哭泣。一代戰神,上帝之鞭就這樣離開了他一手創建的匈奴帝國,而且是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阿提拉駕崩後,他的棺木以金銀鐵三層打造而成,遺骸放在最裡面一層,然後找一塊地方深埋入土,埋葬妥當之後,把所有工人統統殺死,為的是怕這些工役日後引來盗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文獻記載發現過阿提拉的墓。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話,這給未來史學家、考古學家一個挖掘的希望。

阿提拉駕崩後,匈奴帝國由阿提拉的幾個兒子瓜分,可惜這幾個兒子的才能都比不上父親,而且彼此之間互相猜忌,只幾年的工夫,龐大的帝國就土崩瓦解。

阿提拉死後,相傳留下了這麼一首輓歌:

阿提拉,蒙狄祖克之子,神聖的偉人,匈奴人的統帥,勇士們的君王啊!
你以無人能及的偉大力量,獨立統治著西徐亞草原和日耳曼尼亞。
你威脅著兩個羅馬帝國,征服了她們無數的城市,為了保證其他城市的安全,她們全部向您納貢稱臣。
在獲得了所有這些成就之後,您最終既不是由於仇敵的陷害,也不是由於下屬的背叛,而是在最為快樂的幸福中,在您民族的輝煌中,毫無痛苦地離開了人世。
既然沒有凶犯可以讓我們為您復仇,那又有誰能說這是您生命的結束?

從上列輓歌中看不出匈奴人的悲傷,也沒有出現匈奴人剺面習俗的描述,這坐實了喬丹斯只憑個人的情緒,來描繪匈奴族和阿提拉的形象。
但西方學者對中國人物或歷史的描述,大多都離不開喬丹斯模式,影響直至今日的電影、小說形象。

阿提拉過世時,身邊只有伊爾迪科,當然就會有人懷疑是她下的手。所以在阿提拉死後一百多年,就有人傳說,阿提拉在新婚之夜,伊爾迪科趁著阿提拉酒醉時,用匕首刺了一下阿提拉,血湧了出來,可是阿提拉醉了,沒有辦法吐出鮮血,因而血湧向喉嚨,結果活活給噎死了。此說後來並被改編成許多齣劇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國中世紀敘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TheSong of the Nibelungs)。義大利歌劇音樂家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西元一八一三 ~ 一九〇一),也在三十一歲時創作了以「阿提拉」為名的歌劇。

阿提拉在世時,儘管帶給當時的西方人不少噩夢,但他所締造的傳奇也讓後人詠嘆不己。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能夠融入西方歌劇的,可能也只有阿提拉這一個人了。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