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Crosscol

《草原帝國》大遼王朝 - 青牛、白馬、黑契丹 - 第一章(續)

Views since 2020-01-25
穹   廬

穹廬一開始是帳篷的意思。從匈奴时代開始, 甚至是從有游牧民族开始, 游牧民族都是居住在「穹廬」裡。等到蒙古族出現後, 就把這種游牧民族所居住的穹廬改稱為「蒙古包」。

蒙古包一般都是圓頂。但是在大興安嶺地區, 由於吸收得到太平洋水氣, 水分充足, 冬季雪量比較大, 所以一直到今天, 大興安嶺嘎仙洞附近鄂倫春人的穹廬頂還是尖的, 這樣冬天下雪時, 雪才容易從穹廬滑落地面, 减輕穹廬負擔。而穹廬的門之所以向東開, 也是為了接受陽光之故。

耶律阿保機是在後梁末帝貞明二年 (西元九一六年) 建立遼政權, 年號神冊, 往上推四百四十八年, 在北魏獻文帝時, 契丹就有跟北魏往來的紀錄, 比起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來說, 已經很可貴的一項歷史紀錄了。不過在契丹民族自己的傳說中, 似乎又可以把歷史往前推許多世代。

自從神人跟天女結為夫妻, 生下八個兒子, 這八個兒子分別繁衍成八個部後, 又經過若干世代, 出現了三個精明能幹的首領。第一位首領名叫「乃呵」, 他是一具骷髏, 住在穹廬中, 蓋著一條毛氈; 遇到部落有大事時, 契丹人若殺白馬灰牛祭拜這具骷髏, 骷髏就會現出人形, 出面處理這些大事, 待事情處理完畢後, 又進入穹廬。

骷髏化為人形治理政爭, 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是以後代遼朝的陵寢制度來考察的話, 就可以這實契丹民族確實有這個源遠流長的傳說。按遼朝的陵寢制度, 就是國君駕崩後, 在他的陵寢旁邊, 會蓋一座「明堂」, 並設置專門的職官, 按時祭奠。又設明殿學士一人, 掌管詔書的製作, 每當朝廷有大事時, 明殿學士就以先皇名義下詔給現任皇帝, 這就是傳說中骷髏化為人形處理政事的衍生。

第二位首領叫「喎呵」, 他頭戴野豬頭, 身披野豬皮, 也是居住穹廬中, 有事則出, 事畢又隱入穹廬。這呈現部落首領扮作野獸形象, 是游獵時代常見的現象, 說明至少在喎呵時代, 契丹還是處於游獵狀態。

第三位首領名叫「晝里昏呵」, 傳說他養羊二十隻, 每天吃十九隻, 第二天, 僅存的那隻羊會再生出十隻供他食用, 就這樣子, 他的食物永遠吃不完。從這個傳說, 可以反映出此時的契丹民族已經從游獵時代進入游牧, 甚至是畜牧的時代了。

歷史的腳步從不會停頓, 到了隋朝 (西元五八一 ~ 六一九年), 契丹分有十部, 可惜這十部也沒有留下具體名稱, 今人只知道這十部含有皇族跟外戚。唐代時, 國力威服東北, 在契丹地也設有八部羈縻州, 這時的契丹族聚居地才有具體名稱。現在把唐時契丹八部跟所設羈縻州呈現如下:

達稽部, 峭落州;
紇便部, 彈汗州;
獨活部, 無逢州;
芬問部, 羽陵州;
突便部, 日連州;
芮奚部, 徒河州;
墜斤部, 萬丹州;
伏部, 有匹黎、赤山二州。

以上八部, 據近代史家呂思勉的考證認為: 芬問部就是古八部的羽陵部、突便部是日連部、芮奚部是何大何部、墜斤部是悉萬丹部、伏部是匹絜部, 其餘達稽、紇便、獨活三部無法斷定跟古八部有何關係。但呂思勉只從唐代在契丹民族聚居地區所設的羈縻州名稱作比較, 忽略了古八部早已流失的事實, 所以他的結論大有商榷的餘地。而且上面所列的八部統統是契丹大賀氏, 更與原來的八部無關了。
遼代 - 乳紋高頸玻璃瓶, 此瓶瓶高十七公分, 無色透明, 含有氣泡, 表面有風化層。
雙唇, 侈口, 漏斗形细高頸, 寬扁把, 球形腹, 喇叭形高圈足。
把用十層玻璃堆成花式鏤空狀, 口沿有一周淡藍色顏料, 腹壁飾五周小乳釘紋。


臣服突厥

在這段晦暗不明的歷史之後, 至南北朝後期的北齊時 (西元五五〇 ~ 五七七年), 契丹的歷史才逐漸明朗, 據《遼史·卷三十二·營衛志·部族》中, 有以下這麼一段記載:「奇首八部為高麗、蠕蠕所侵, 僅以萬口附於元魏, 生聚未幾, 北齊見侵, 掠男女十餘萬口, 繼為突厥所逼, 寄處高麗, 不過萬家。部落離散, 非復古八部矣。別部有臣附突厥者, 内附於隋者, 依紇臣水而居, 部落漸眾, 分為十部, 有地遼西五百餘里。唐世大賀氏仍為八部, 而松漠, 玄州別出, 亦十部也。遙輦氏承萬榮可突於散敗之餘, 更為八部, 然遙輦、疊刺別出, 又十部也。阻午可汗析為二十部, 契丹始大。」

草原石人 - 是當时雄踞於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為
突厥强大時, 大興安嶺西端大草原全在突厥控制之下, 契丹豈能倖免?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 契丹第一位有史可查的歷史人物是奇首可汗, 他所帶領的契丹部落曾遭受到高麗、蠕蠕 (即柔然) 的侵襲, 只剩下極少數人口投靠元魏。即北魏, 並在北魏庇護之下休養生息, 人口才又多了起來。

後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東魏被權臣高歡之子高洋所篡, 建立北齊。西魏則為鮮卑宇文氏所篡, 建立北周。北周、北齊對立初期, 北齊實力强過北周, 所以北齊向東發展時, 自然就碰上了契丹, 而才剛崛起的契丹, 實力當然不敵北齊。

仕女出遊圖 - 此圖雖是遼時的壁畫, 但仍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繪畫的風格, 畫中仕女頗有中原仕女風姿。
此對研究中國唐末至五代的繪畫藝術, 及契丹與中原的關係, 具有重要的價值。

突厥源起於今天阿爾泰山一帶, 一直臣服於柔然。由於阿爾泰山產鐵, 所以突厥就成為柔然的鍛奴, 專門替柔然鍛造兵械。到了諸胡列國時代末期 (約六世紀初), 突厥人口大量增加, 也有了相當實力, 想娶柔然的公主為妻, 沒想到被柔然羞辱了一番, 這下激怒了突厥首領, 就自立為可汗, 而且起兵攻打柔然, 幾乎是每戰皆勝, 柔然因此潰敗, 最後降於北魏。

突厥占據了大漠南北後, 力量更進入西域乃至中亞。後來北齊、北周爭相結好於突厥, 每年向突厥進貢物品的車輛絡繹於道, 突厥可汗在躊躇滿志之餘曾說:「只要南邊齊、周這兩個兒子孝順, 又何愁沒有物資進貢呢?」

突厥强大時, 大興安嶺西端大草原全在突厥控制之下, 契丹豈能倖免? 所以原始的契丹八部, 早已不存在了, 一直到唐代, 契丹的八部之說才比較可信。

內屬於唐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 (西元六四七年), 太宗親自率兵伐高麗, 大軍到营州 (今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 時, 契丹酋長窟哥前來謁見, 請求內屬於唐。次年, 唐朝以其地設為松漠都督府, 以窟哥為都督, 並賜姓李, 封為無極男, 並且將契丹大賀氏八部, 連同新設的玄州一律設為羈縻州。松漠都督府的位置大致在西遼河流域, 今天内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後旗、通遼市、赤峰市、翁牛特旗及克什克騰旗一帶。

唐時, 契丹各部的共主是大賀氏, 到了遼的始祖涅里 (或作泥禮雅里) 時, 讓位給迪輦祖里, 就是阻午可汗, 唐朝賜他姓李名懷秀, 並且拜他為松漠都督, 等於承認阻午可汗是契丹族的領袖。

這時阻午可汗將契丹分為許多部落: 且利皆部、乙室活部、實話部 (或作室活部)、納尾部、頻沒部、納會雞部 (或作內會雞部)、集解部、奚溫部等。原來的大賀、遙輦、世里三部「皇族」, 阻午可汗將之分解為七部; 審密原有乙室己、拔里部, 這二部都是國舅也就是外戚, 這時也將之分解為五部。詳細情形, 史傳都沒有記載, 不過分部之多, 可以想見阻午可汗時, 契丹民族已經是人多勢眾的民族了。

失敗的羈縻政策

早在唐高祖武德四年 (西元六二一年) 時, 有另一部契丹酋長孫敖曹率領了一些部眾降唐, 唐朝把他們安置在营州附近, 並且把他們聚居的地方設為歸誠州, 到了武周萬歲通天元年 (西元六九六年) 時, 由於唐營州都督趙文翽 (音「會」) 凌虐契丹人, 於是孫敖曹擔任歸誠州刺史的孫子孫萬榮, 就會同窟哥的孫子李盡忠率眾叛唐。

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 以孫萬榮為前鋒, 武周發兵好幾十萬, 一時還無法敉平, 李盡忠軍殺了趙文翽後, 進圍澶州 (今河南、山東部分地區), 唐左威武大將軍曹仁師領兵擊之, 反而大敗。不久, 李盡忠過世, 孫萬榮繼續帶領這群叛軍, 也稱可汗, 進攻並包圍冀州 (今河北省衡水地區冀縣), 進而攻陷冀州, 整個河北為之震驚, 當時契丹之强盛, 可想而知。

《步輦圖》局部 - 唐代畫家閻立本繪, 《步輦圖》表現的是吐蕃使者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情景。
貞觀二十一年, 太宗親自率兵伐高麗, 大軍到营州時, 契丹酋長窟哥前來謁見, 請求內屬於唐。次年, 唐朝以其地設為松漠都督府。

收  繼  婚

收繼婚或叫「蒸報婚」, 所謂「蒸」是指晚輩收繼直系尊親屬之寡妻; 「報」是指晚輩收繼旁系長輩的寡妻。

在中亞、北亞的草原游牧民族裡, 這種妻後母及娶兄弟妻為妻的蒸報婚, 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婚姻形式。

蒸報婚更有其社會、經濟面的必然性。游牧民族社會採行家父長制, 所有財產包括牛、羊、馬、駱駝、帳篷, 乃至奴隸, 在家庭中歸家父長所有。在整個國家中, 由單于支配, 單于的閼氏可依此分配到若干個帳篷、牲畜及奴隸, 但老單于一旦崩殂, 閼氏身分自然消失, 所有的帳篷、牲畜以及奴隸都將由新單于收回, 只有新單于再娶閼氏後, 這些閼氏才不致於凍餒, 並能繼續擁有原來分配給她的一切。

但孫萬榮由於發展太快, 全力向南方攻城掠地, 後方難免空虛。這時東突厥默啜可汗就趁虛而入, 攻破松漠都督府, 俘虜李盡忠跟孫萬榮的妻子兒女, 契丹軍於是崩潰, 孫萬榮被部下殺死, 契丹勢力也之消失, 歸附於東突厥。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年 (西元七一四年), 李盡忠的叔父失活見東突厥默啜可汗政衰勢弱, 於是趁機率眾投靠唐朝。唐朝就拜失活為松漠都督, 封之為松漠郡王, 更以宗室東平王外孫楊元嗣之女嫁給失活, 以和親絡契丹, 又將契丹所統的八部酋長都提拔為州刺史。

之後, 契丹就一直觀望唐朝的盛衰, 時服時叛。而自玄宗天寶年間 (西元七四二 ~ 七五六年) 以後, 唐朝舉國上下安於逸樂, 缺乏進取、開創之心, 對契丹採取羈縻政策, 經常以宗室女子嫁契丹首領, 或者拜契丹首領為都督、封之為王爵等, 希望透過這一類手段維持邊疆的安定。這正是傳統治邊政策裡的「誘之以婚姻」、「餌之以禄位」的作法, 忽略草原民族崇尚實力的心態。所以唐朝這些羈縻措施, 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唐玄宗開元六年 (西元七一八年), 契丹首領失活過世, 由他堂弟娑固承襲失活的官職跟爵位, 唐朝將原來嫁給失活的楊氏女子, 依照草原游牧民族收繼婚的傳统習俗, 又嫁给娑固。沒多久, 娑固被自己手下牙將可突干攻擊, 娑固帶了一些人逃到营州, 营州都督許欽澹發兵救了娑固, 並且徵調奚族酋長李大酺, 率兵會同娑固之眾反擊可突干, 結果大敗。李大酺跟娑固都被殺了, 可突干另立娑
固堂弟鬱干為契丹酋長, 唐朝對這既定的事實也只好加以承認, 並把唐玄宗堂妹的女兒燕郡公主慕容氏嫁給鬱干, 再封鬱干為松漠郡王。

到了開元十二年 (西元七二四年), 鬱干過世, 由弟弟吐干嗣立, 依例燕郡公主慕容氏再嫁给吐干。但吐干跟擁有實權的可突干不和, 結果開元十三年 (西元七二五年), 吐干逃到唐朝境內請求庇護。契丹又立吐干的堂弟邵固為首領, 唐朝雖然收容吐干, 但對契丹内部的權力結構也無力改變, 對邵固的嗣立, 也只好予以承認, 而且為了攏絡契丹, 又把宗室女子東華公主嫁給邵固, 並封邵固為廣化郡王, 暫時相安無事。

只是好景不長, 六年後, 也就是玄宗開元十九年 (西元七三一年), 邵固被可突干所殺, 唐朝還是可奈何。又過了四年, 契丹內部有個酋長叫過折, 聯合唐幽州 (今北京與天津一帶) 刺史張守珪, 雙方合作殺了可突干, 過折向唐朝輸誠, 唐朝拜他為松漠都督, 封之為北平郡王。但唐朝只是給了些虛名, 並沒有派兵保護過折, 所以沒多久, 過折就被可突干的餘黨涅里給殺了, 這下涅里控制了契丹各部落。

涅里是後來建立遼政權的始祖, 後來他讓位给迪輦祖里, 就是阻午可汗, 唐朝賜他姓名為李懷秀, 拜他為松漠都督, 封之為崇順王, 又把宗室女子靜樂公主獨孤氏嫁給他。這時唐玄宗正陶醉在楊貴妃的懷抱裡, 似乎除了「餌之以祿位」、「誘之以婚姻」的老把戲外, 玩不出什麼新鮮的、有效的治邊政策。

唐玄宗天寶四年 (西元七四五年), 盛唐景象不再, 衰敗態勢卻愈來愈明顯了, 契丹阻午可汗顯然具有高人一等的智慧, 看出大唐帝國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於是殺了靜樂公主獨孤氏, 公開叛唐。而唐朝也沒有出兵為靜樂公主報仇, 只是選擇另立一個契丹酋長李楷洛為恭仁, 用以代替阻午可汗, 又玩起了「以夷制夷」的把戲。不過李楷洛有個叫李光弼的兒子, 倒是一個人才, 後來成為唐朝一代名將。

黠  夏  斯
唐人口中的黠夏斯, 其實就是西漢時的隔昆 (又稱堅昆)。唐後, 黠夏斯汗國瓦解, 分成好幾個部落, 其中一支的後裔融入契丹。但最主要的黠夏斯後人, 一般相信即是今日中亞國家吉吉斯(Kyrgyzstan) 的主體民族, 即吉爾吉斯人。

安史亂後 (西元七五五 ~ 七六三年), 唐朝中衰, 中原凋敝, 契丹也因此衰微。這時回紇反而強盛了起來, 契丹也就向回紇稱臣納貢。據《遼史·百官志》所載, 自涅里讓位阻午可汗之後, 繼任為可汗的, 分別是阻午可汗、胡刺可汗、蘇可汗、昭古可汗 (或作嘲古河汗)、耶瀾可汗、巴刺可汗、痕德可汗。這些可汗在位年代跟重要事蹟, 都沒有留下任何紀錄, 我們只能從相關史料中, 找到一點點有關的訊息。

唐武宗會昌二年 (西元八四二年) 契丹耶瀾可汗降唐。他之所以降唐, 可能是回紇在唐文宗開成五年 (西元八四〇年) 被黠夏斯擊破, 回紇汗國敗亡, 而黠夏斯汗国又很快的崩解了, 契丹本身還沒有壯大, 所以只好投靠唐朝。唐懿宗咸通中 (約八六七年), 契丹巴刺可汗曾向唐朝進貢。唐昭宗天復元年(西元九〇一年), 唐立契丹欽德為痕德堇可汗, 為契丹遙輦氏的末代可汗。之後, 契丹的權力核心回到耶律氏, 從這時起, 契丹民族的歷史才有比較詳細的紀錄。

建立遼朝的契丹耶律氏, 自奇首之後, 有好幾代都不可考, 直到涅里 (《遼史・太祖本紀》作雅里) 後, 才有相關世代的人名, 涅里生毗牒, 毗牒生頦領, 頦領生耨里思,《遼史》盛讚耨里思「令不嚴而人化」, 被追尊為肅祖; 耨里思生薩刺德, 這時的契丹曾經跟另外一支游牧民族黃室韋作戰。

契丹首領薩刺德後來被追尊為懿祖; 薩刺德生勻德實, 勻德實可汗任内, 契丹人開始學習稼穡, 善於畜牧, 契丹因此而富强壯大, 後被追尊為玄祖; 勻德實生撒刺的, 傳說撒刺的可汗仁民愛物, 教人民冶鐵, 能冶鐵, 自然就會製造鐵製兵器, 後來被追尊為德祖, 而撒刺的之子, 即是創建遼朝的耶律阿保機。
契丹耶律氏世系

室  韋

近代許多中外學者認為,「室韋」就是鮮卑的另一种音譯, 所以跟契丹一樣都是鮮卑族的一支。

《隋書·卷八十四》對室章的說法是:「契丹之類也, 其南者為契丹, 在北者號室韋。分為五部, 不相統一。」

所謂五部, 指的就是: 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恒室韋跟大室韋。到了唐代, 室韋分化為二十幾部, 其中有黃頭部, 就是跟契丹作戰的黃室韋。

<上一篇: 契丹民族的傳說>                   <下一篇: 第二章 - 契丹習俗 >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