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Crosscol

淺談「國語」與「台文」

Views since 2020-01-25
近年來有些人對「國語」覺得刺耳, 對「國文」感到不耐, 於是想盡辨法加以「突破」(其實就是加以衝激、破壞),  就連在全國性的高、普考試國文科目中, 加入了以漢字音譯閩南語的試題, 用以凸顯他們心中累積的兩個目的: 其一是強調他們所倡言的「本土化」, 其次是加快「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結果還引起監察院的調查, 不過調查歸調查, 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 縱然最後提出了糾正, 結局很可能還是不了了之。其實「國語」或「國文」這個詞稱, 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很有討論空間。

恕筆者學淺, 沒能讀遍既有的文獻, 但就筆者所知, 最早提出「國語」或「國人」的, 是諸胡列國時 (一般文献都稱之為五胡亂華或五胡十六國時代, 其實當時既不止五胡也不止十六國, 稱之為亂華, 也是不公正的, 試問自古至今有何律法規定, 必得漢人命王稱帝, 才算得上正常, 非漢人稱帝就是亂華?) 羯族石勒建立了趙政權 (史稱後趙), 為了提高羯族在趙國的社會、政治地位, 於是規定稱羯族為「國人」、稱羯語為「國語」: 另一方面全面禁止用「胡字」, 於是胡餅、胡麻、胡荽⋯⋯就改稱為燒餅、芝麻、元荽⋯⋯。這一部分歷史, 可以參看<晉書、石勒載記>、<十六國春秋>等文獻。從此之後, 凡胡族政權, 都把他們本族的語言稱之為「國語」, 在契丹以前各胡族王朝都沒有創制文字, 自契丹以後, 像女真、党項、蒙古、滿洲都曾經創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如契丹大小字、女真字、蒙文、西夏文、滿文, 因此遼、金、西夏、元、清就把他們所創制的文字稱之為「國書」或「國文」, 這些資料從<遼史>、<金史>以及清代相關文獻中, 都可以很容易找到, 所以論「國語」或「國文」都是胡族所創造出來的名詞, 而且充滿了排他性、威權性, 應該不是一個好的詞稱。

民國三十四年, 日本投降, 將台灣交還中華民國, 當時不知道是誰出了這麼個不高明的主意, 在台灣設立了個「國語推行委員會」, 在台灣大力推行所謂「國語」, 照字面看, 好像只有「國語」才是中國的語言, 其他像是閩台語、廣東話、客家話、福州話、上海話、原住民的南島語、維吾爾語·····都不是中國的語言, 可見「國語」這個詞稱何其霸道, 何其蠻横, 這就難怪以方言為母語的「族群」(這是當前時麾的名詞), 對「國語」充滿了排斥感, 可是早年台灣以政治力加強行推動「國語」, 在當時的學童身心烙下了大小不等不愉快的記憶, 形成威權解體後的反彈, 於是反其道而行, 閩南語甚或將之窄化為台語, 成為當前社會的主流語言, 不論那一省的人在作政治論述時, 總不免刻意「秀」上幾句閩南語 (台灣話), 認為不如此就不夠愛台灣, 將「國語」推擠到邊陲, 甚至在政治正確意識的催化下, 將「國語」跟北京話等同起來, 隱隱然含有凡是操「國語」的人, 就跟在北京的中共有某種關聯, 這跟一千多年前羯族石勒的作法何其相似? 如果我們認為石勒的作法是錯的, 那麼民國三十四年設置「國語推行委員會」的人, 以及近年排斥「國語」的人, 同樣也是錯的。可惜這麽多年來還沒有看到有人從這個角度來談論「國語」跟「台語」的問題。

說起語言, 其實只是溝通的工具, 語言本身不應該賦于任何意識型態, 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母語的人要溝通時, 必得藉助第三種雙方都懂的語言, 才有溝通的可能。比方說一個日本人只會說日語跟英語, 一個廣東人也只會說英語跟廣東話, 那麼這兩個人會面溝通時, 當然要以英語作為溝通的工具, 但這絕非意味著英語比日語或廣東話來得高貴, 當然也絕不意味日語或廣東話比英語來得高貴。因工具本身没有高貴、低俗或者文雅、野蠻的區別。

在中國境內, 雖然居住了好幾十個支系的民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但以漢人居絕對多數, 所以漢語就成了各民族間溝通的工具, 可是同樣是漢語, 又有官話跟方言的區別, 在官話裡又可分為北方官話 (流通於華北、冀、豫、秦、晋、隴以及東北三省或九省, 其中只有北京附近才說道地的北京話), 上江官話 (流通於長江上游的川、滇、黔等省) 以及下江官話 (流通於長江中下游的湘、鄂、皖及東北一帶) , 是漢人人口最多, 分布地域最廣的語言區。至於方言, 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江蘇省以及浙、閩、粤、桂、台、瓊各省, 就漢語而言, 當然以人數最多、流通地域最廣的官話或者普通話作為溝通工具了. 之所以作這樣認定, 只是取其最大公約數而已, 沒有政治考量, 如果一定要作個比較的話, 閩南語也就是河洛話, 比任何一種漢語, 更接近古漢語, 如謂不信, 請看以下的例子: 比方說以閩南語問人家吃過飯沒, 對方回答還沒吃, 是這樣子的: 

「汝食末」、「猶未食」

試想這一問一答間何其典雅, 跟<論語>的語法, 又何其相似? 再以「走馬觀花」這句成語看, 如果以普通話来讀, 還得費一番工夫才解釋的清楚, 但是以閩南語讀, 應該馬上就會明白了, 因為在古漢語裡「走」是「跑」的意思, 在閩南語裡「走」正是普通話「跑」的意思。再如古文說某某帥五千騎伐匈奴「不勝走之」, 這「不勝走之」四個字以閩南語讀則是「沒贏走啊」, 根本無需解釋, 一聽就懂。像這種例子在閩南語裡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這裡就不必一一列舉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閩南語是直接傳承古漢語的精華, 當然是正統漢語。

不過就整個漢人而言, 操閩南語的人口, 沒有居於多數, 在漢語世界裡, 還是以說「官話」也就是說「普通話」的人占絕對多數, 所以普通話就成了漢人間甚至漢人跟胡人間的溝通工具, 這只是因需要而產生的結果, 没有卑尊的成份, 其實普通話跟真正的北京話, 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兩者絕對無法劃上等號。

從以上所說的情況來看,「國語」這個詞彙應該廢掉, 因為所有中國境内各種語言像官話、閩南語、上海話、維吾爾語、藏語、南島語......都是中國人的語言, 完全立於平等的地位, 但彼此間畢竟有其差異, 難以直接溝通, 因此普通話就成為共同的溝通工具, 這樣比較不具争議, 也沒有一種語言比另一種語言更高貴或權威的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 由非漢人命王稱帝, 建立王朝或政權的, 絕不比漢人少, 如果從秦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王朝算起, 到清宣統退位的二千一百多年間來看, 由胡族所建立王朝或政權, 其累積統治年代, 比漢人所建王朝或政權累積統治年代, 要長久的多, 這是一個史實, 既無從也無需加以否認, 其實這些胡族王朝或政權, 何嘗不想創制本民族的文字, 但是文字的創制除了是高難度的工作外, 還需要兼顧既有的歷史傳承跟「市場」 (也就是使用人口) 需求, 因此在党項的西夏跟契丹的遼之前, 所有胡族王朝或政權, 都沒能創制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 像諸胡列國時代, 羯族石勒所建的前趙, 羯語跟漢語有很大的出入, 根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語系 (Language family)。

為了在文字上表達羯語, 不得不借用漢字音譯羯語, 這種看起來是漢字, 只有兼懂漢字跟羯語的人才認得是什麼意思, 舉一個例子來看: 後趙時西域僧人佛圖澄說了既有漢語、又有羯語的幾句話, 用漢字將之音譯記錄了下來, 這幾句話是這樣子的:

「相輪鈴音云: 秀支替戾岡, 僕谷劬禿當」, 

除了第一句是漢語, 二、三兩句都是羯語, 像這種「漢羯」式「羯文」誰能認得? 後來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 國威之盛享譽西域, 國祚長達一百五十多年, 後代中亞文獻裡稱中國為「桃花石」, 其實就是拓跋氏的音譯, 北魏也想將許多鮮卑族智慧結晶給紀錄下來, 可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只好借用漢字譯鮮卑語, 像鮮卑族統御軍隊所用的號令, 用漢字音譯下來就稱之為<鮮卑號令>, 同時還將一些漢字經典, 以鲜卑語解讀, 卻用漢字音譯, 像<國語孝經>等等, 這些資料在<隋書.經籍志>中都可以查到, 這種字姑且稱之為「鲜卑文」吧! 無論「羯文」或「鲜卑文」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到了隋唐時都消失了。即使晚到明代, 還將<蒙古秘史> (原書是回紇式蒙文) 用漢字音譯的方式給印了出來, 將之列入<永樂大典>, 這裡姑且將該書開頭幾句抄出來看誰能認得: 

「成吉思罕訥忽札兀兒迭額列騰格理額扯札平阿秃脫列先孛兒帖赤那阿主兀皮該亦訥豁埃馬闌阿只埃。」

請問以上所舉的「漢羯」式的羯文, 「漢鲜」式的鲜卑文或者「漢蒙」式的蒙文, 漢人固然不懂, 時間久了, 縱然是認得漢字而又會羯語、鲜卑語的羯人、鲜卑人或蒙古人, 也一樣無法理解, 因為人語言的讀音, 會隨時代而改變, 所以這種混合式的羯文、鲜卑文或蒙文, 如今都消失了。

最近有些人提倡創制「台文」, 也許他們「愛台」心切, 想用漢字加上羅馬拼音來譯「台語」, 這種想法或作法, 我們先拋開對錯不談, 也假設跟他們一樣樂觀的認為「台文」一定會成功, 那麼三、五十年後, 繼起的一代或兩代都使用「台文」, 那麼請問我們歷代祖宗累積了幾千年的漢文文學、歷史文獻, 都將變成無人認得的天書了, 如史漢、三國志、兩唐書......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水滸、西遊、紅樓......都看不懂而成為癈料了, 縱然是鍾理和的作品, 也是一樣, 這種方式的「台文」, 等於是拋棄列祖列宗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是否值得提倡, 顯然有極大的探討空間。

當前全世界各國, 各族盡管有幾百種文字, 如果從結構面來看, 似乎只有表意跟表音文字兩大類, 前者也可以說是視覺的文字, 可以望文生意, 後者可以說是聽覺的文字, 可以聽音識意, 而擬議中的「台文」既表意又表音, 所謂漢羅式台文, 相當的不倫不類, 這種混合式的組裝, 也真虧那些人想得出來。


其實當前全世界足以使用, 也擁有相當多文獻的視覺 (即表意) 文字, 就筆者所知, 似乎只有我們的漢文, 視覺文字的字意穩定性很高, 不容易隨時代而改變, 所以我們但凡具有高中漢文程度的人, 就能夠直接看得懂一、二千年前的古書, 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也是漢人的驕傲。請問一旦「台文」推行成功, 我們的子孫不但失去了這一份能耐, 更會讓我們的子孫失去根源, 如果這原本就是創制「台文」者的真心本意, 那麼也請他們直接了當的說出來, 不要披著「愛台」的外衣, 偷偷的讓台灣人的子孫成為無根的浮萍, 這種作法相當的不道德。

更何況漢文的世界是擁有十億以上人口的市場, 一旦「台文」推行成功, 等於自動放棄這片廣大的市場, 就功利性而言, 利弊得失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更進一步分析, 漢文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文字, 我們如果堅持推動「台文」, 無異於自我放逐, 淪為邊陲性文字, 聰明的台灣人應該多思考這個問題。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漢文是正體字, 是傳統的漢字, 跟中共的簡體字, 有很大區隔, 憑這一點就可以彰顯台灣的特殊, 我們可以直接閱讀古史、古文, 而大陸的學生就沒有這份能耐, 實際上我們比大陸更有資格成為漢文的傳承者, 放棄了她, 等於放棄了列祖列宗龐大的文化、智慧遺產。

張貼留言

0 留言